養成不讀死書,而喜愛思考、發問、辯論、正面批判,不隨波逐流。他常常思索人生的意義,人的生老病死的問題,卻很掙扎自己的人生及害怕死亡。也因此開始他的叛逆期,決定不走父親期望的路線,選擇轉讀神學,受過完整的神學教育,這可說明後人把他所寫過的文章編輯起來竟有83巨冊,數量驚人。
叛逆的關鍵在於1505年他加入修會進到修道院,父親對他放棄大好前途非常生氣。兩年後,馬丁路德25歲時被按立為神父,他邀請父親來觀禮,最後父親原諒他,父子復和。
其實,直到我成長過程,是一直活在拒絕上帝的命定中,因我不願走獻身這條路,拒絕走我父親當牧師的路線。然而,我母親的堅持深深影響我。我不只大學聯考沒考上,也不報考神學院去抗拒我母親要我獻身的吩咐,當下我也不知道我前面人生的方向是什麼,前途無望。
各位年輕人,馬丁路德有他自己人生的理想及規劃,必須為背逆父親與屬世價值付出代價。年輕人的人生畢竟只能夠活一次,一定要好好思考怎樣的人生對你來說才有價值? 面對現今一個資訊氾濫的環境,你有把上帝給你一生年輕的時間用在正確的地方嗎?各位年輕人,絕不要誇口年輕,年輕稍縱即逝,就算你有15~25歲年輕的本錢,人生總不可能由你玩十年吧,青春不要留白啊!
3.當做好自己:
這是一個人心鬱悶、百般無奈、黑白模糊、是非不分的世代,整個有害的大環境自然影響年輕人的情緒。年輕人常常把「改革」這兩字掛在嘴邊,不甘平凡,雄心壯志,所以千萬別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當馬丁路德決志走獻身這一條路,做好自己時,內心卻遇到極大衝擊及掙扎。其實,馬丁路德是一個非常膽小懦弱的人,當神父的人本來就是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意見,只要服從在上的權柄就對了。
請注意,1505~1512這七年嚴格修道院時期使馬丁路德的人生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因為他對注重修練及功德這樣的教會產生疑惑,深深體會禁食或克己都無法經歷真正的拯救或解決良心問題。馬丁路德長久以來思索公義的上帝既是以恩典和憐憫使人因信稱義,就不是憑功德赦罪或外在修行稱義。最終他明白教會所提倡的苦行、告解、贖罪券都必須以悔改和相信為基礎。
當我遇到人生的瓶頸,不知道前面的道路要怎麼走時,感謝上帝為我開路。上帝為成就祂的命定,暗中安排一位我的恩師郭嘉川牧師的一句話語的指引,除了打開了我前面的道路,也不斷地寬闊我前面的道路,更使我堅定地走在獻身這條道路上,直到今日。
二、時時過研讀及默想上帝話語的人生:
我願每一位年輕人都是持守真理的人,因為真理是絕對的。在追求真理過程中內心疑惑陷入迷失的馬丁路德,比一般人好,因是神職人員,可直接讀懂拉丁文聖經。1512年,他得到博士學位後,受聘在威登堡大學教學。1515~1516是很關鍵的一年,當他講授聖經羅馬書時,明確說出宗教改革的理念,宣揚因信稱義,引發他隔年1517年的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從羅馬書一:17終於找到長久以來所尋找的真理亮光:「義人必因信得生」,從此,「因信稱義」成為真理的信仰的判準,凡離了「因信稱義」的信仰,就不再是真理了。
箴廿二:6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 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詩一一九:9說:「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 是要遵行你的話!」青少年牧區輔導們牧養青少年有提到要讀聖經,但沒有強烈要求他們、規範他們。除非每一位輔導強烈要求自己讀聖經,否則他們不會看重讀聖經的,因他們在效法你們。
6月18日那個主日下午我參加了恩惠小組,會後跟幾位姐妹在聊天,鄭惠珠姐妹說他兒子柯竣閎每一日跟著教會單獨會主讀經範圍讀聖經,她很感動。我聽了也很感動!我們教會需要有更多這樣讀經感人的見證。
三、這是我的立場,求主幫助我:
年輕人的優點是熱情、活力、火熱。今天的社會需要去聽年輕人的聲音,教會也是一樣,不是叫他們乖乖聽話,反而要一起努力溝通,尋求出路。各位年輕人,當你的生命、理想、真理,與體制、現實、權力產生衝突時,你決意護衛真理、堅持理想去改革,並且用非暴力去抗爭的同時,那是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
馬丁路德堅持因信稱義,不是因功德稱義,面對當代信仰的衝擊,結果他亦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朋友離棄、被教廷百般抹黑汙衊、四年後被教廷開除教籍解職、險些喪命、沒換來豐功偉業,最後因病離世。「這是我的立場!」(Here I stand!)---「除非用聖經的明證,或清楚的理據說服我,否則我被我所引用的聖經限制,我的良心也受到上帝話語的約束.........這是我的立場,求主幫助我。阿們。」
上主日第四次聖禮典有三位年輕人在成人洗禮、堅信禮中,公開表白:「我願意!」(這是我的立場!)在七月第一主日的小會問道理時,三位年輕人已經表達了他們為什麼要受洗的緣由。願每一個年輕人壯膽站出來大聲宣告,勇敢堅持自己的信仰立場。
馬丁路德一生活在上帝的命定中,興起他一步步走在宗教改革道路上,而他也完全順服了上帝的聲音與旨意(聖經上帝的話語),完成了主後第十六世紀信仰改革偉大而艱鉅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