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徐儀芬傳道師

經文:馬太福音26:1-13

今天是大齋節期的第五的主日,在聖經中曾經有兩位婦女用香膏抹主,馬太福音與在馬可福音14章和約翰福音12章是記載同一個故事,在路加福音所記載的是另一位婦女用香膏抹主的故事,雖然有差不多的故事,但發生的日期、地點、細節和人物不同,耶穌的回應也不同。

我們從馬太福音21章開始,看到耶穌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城,路邊很多百姓夾道歡迎,拿棕樹枝呼喊和散那(稱頌讚美的意思),承認耶穌是以色列的王,場面非常熱鬧榮耀。我們知道主是超越時間,且是全知的上帝,所以他清楚從一踏進耶冷城開始,這條路的終點就是死在十字架。死亡就像是一棵大樹,遮蓋在這條路上,造成一條光明與黑暗交織的道路,耶穌走在上面受不知情的民眾歡呼,耶穌心頭的滋味如何?這滋味我們也不陌生,基督徒在世上的生活,一方面又在禮拜和上帝的話語中享受平安,一方面聽到蘇丹紅、一歲虐童案,心裡驚訝人心的黑暗,我們生活在光暗交織的世界,另一方面我們用嘴巴讚美神,一回頭又說謊罵人,我們的心也像一幅光明與黑暗交錯的畫面。|

鏡頭從耶路撒冷鳥瞰,街頭素常熱鬧,有幾人臉色凝重的走進去祭司長該亞法的家,他與民間的祭司與長老們在開會,他們設計要抓拿並殺死耶穌,他們自認為是在做對的事,完全不覺得有錯,然而在他們策謀的聲中,並不在場的耶穌,無所不知的耶穌,已經聞到死亡與權勢的臭味。

另外一邊耶穌正與門徒們也走進了一個人的家,是曾患麻瘋病西門的家,這是一個有暖陽溫暖的午後,耶穌在伯大尼有許多好友,如同這位西門,他的痲瘋病已經好了,否則不可能在家宴客,他曾患痲瘋病,所以他一定不是法利賽人,他很可能就是被耶穌醫治的人。耶穌與一同生活的門徒、好朋友一起聚餐,氣氛正美好的時候,衝突來了!是一位婦人,他走進西門的家,手端著玉瓶,直接來到耶穌面前,將玉瓶裡的香膏倒在耶穌頭上,馬上,香膏的香味充滿整個室內,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注目,耶穌顯出歡喜的笑容。衝突卻在這時發生了!

耶穌的門徒看見了!就不高興!開始議論紛紛質問,為什麼這麼浪費!為什麼不把這些錢賙濟窮人!

一、門徒問為什麼!
在馬可與約翰福音都記載這種香膏非常珍貴,可以賣三百個銀錢,換算做今天,至少50萬到60萬元,就在這一次的聚餐中花掉了,似乎不合常理,所以門徒說的是非常有愛心合理,且合乎猶太教教導的做法。這樣的衝突也常在教會內發生。不是嗎?我們會懷疑長執會或是同工所作的決定,為什麼要改變?這新的做法不合乎我們教會過去的傳統制度!為什麼這件事處理得這樣沒有愛心!為什麼不照我的想法做!在教會內,這種聲音常常發生,因為處理事情的角度,還有彼此所了解的內容不完全一樣,所以容易有不一樣的意見。在人際關係或群體中,面對面的真誠的對話是重要的
,不要在背後猜測,自己惹氣,甚至是說背後的話,破壞群體的合諧,尤其在教會,教會的家長就是上帝,更不容許如此。

耶穌也在這裡直接和門徒對話,耶穌說你們常有窮人與你們同在,只是不常有我,並說這個女人所做的事是為我安葬預備的。因為舊約香膏是用來膏立君王或祭司,在新約香膏另一個用途是做藥,塗在傷口或在死人屍體上面,有殺菌和防腐的作用,猶太教的傳統葬禮會在屍體上塗抹香膏,耶穌這樣說是在預言自己將要被人當作罪犯釘死,所以祂得不到一個合禮統的葬禮,只是門徒當時聽卻不能明白。

二、主問為什麼?
這個衝突短短的七節經文只有兩句對話,在門徒很生氣的質問"為什麼"的時,衝突爆發,也在耶穌問門徒"為什麼"之時,結束了這個故事。聖經說耶穌「知道」(或譯看出)他們的意思,這個「知道」,希臘文中是指深度的認識,是透徹的了解,耶穌一個一個的認識門徒的軟弱,一個一個的認識祭司、法利賽人與長老們,耶穌了解我們每一個人的背景,耶穌問的「為什麼」是帶著了解的心,向門徒的心來問,也邀請門徒,對自己的心問:「為甚麼為難這女人呢?」

我們很容易用人各樣的背景加上我們個人的經驗,就主觀的貼別人標籤,沒有真正認識了解、對話,就帶著責備、懷疑甚至是攻擊,我們需要承認,人活在時空中,不是全知,人是有限的,我們有軟弱、自私、紛爭、驕傲、我們有受傷的黑暗面,無意中我們就像門徒們或者是法利賽人一樣,總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最棒的,以己見做標準、甚至自以為義,我們也像賣主的猶大一樣,隱藏內心的動機或者是害怕,來攻擊、壓制別人。那麼就陷在撒旦的詭計中,紛爭災禍不斷,失去了與主同在的平安。

耶穌知道我們愛主,耶穌用瞭解的眼神望著門徒,溫柔的說:「何必為難這女人呢?她為我做了一件美好的事。因為常有窮人跟你們在一起,但是我不能常與你們在一起。 她把這香油膏倒在我身上是為我的安葬做準備。 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這福音無論傳到什麼地方,人人都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記念她。」

三、我們也要問為什麼?
故事的畫面就停在這裡,成為黑屏,耶穌最後的一句話,成了很有力的聲響,在我們心中迴盪。這段故事中那些沒有出聲其他的人呢?那女人、被醫治的西門,他們當場做了什麼?這飯局後來又如何呢?

在《英文新訂正標準版聖經》(NRSV) "in remembrance of her",不是紀念用香膏抹主這件事,耶穌說是紀念這個無名的婦人。我們也該問問為什麼主要我們無論去哪裡都要紀念她?為什麼呢?不紀念曾走在海面,指認耶穌是基督的彼得,不是紀念那個能靠在耶穌胸膛,耶穌最愛的門徒約翰,或者也該是博學雄辯的大使徒保羅。到底耶穌為什麼要我們紀念她?

我們來從經文找線索,一開始提到在這段經文前,在耶穌走在這光明和黑暗交織的道路的時,耶穌早知道法利賽人設計要暗殺他,在這個飯局後,接著就是主最後的晚餐,在筵席中,門徒吃的是愛與信心,你想耶穌吃進去的是什麼滋味呢?之後耶穌最終上了十架。如果你曾經在生活中受過人誤會陷害,你像主一樣,當聞到那香膏沁入心扉的香味時,感受滿懷的愛和溫暖,那麼你就可以了解,心一直隱隱作痛的耶穌,為什麼說要紀念這婦人了。

四、你我選擇扮演哪個角色?
在約翰福音有指明這個無名婦人是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說話的門徒是賣主的猶大,但是馬太並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不是馬太不認識他們!無名,或許正是要強調,耶穌是主,耶穌是王,他們是誰不重要,他們的過去不重要,他們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認識他們,主了解且愛這女人,主也愛這所有的門徒,和被醫治的西門。但這只有這女人她知道主要什麼?她默默地用行動證明耶穌是王,是她生命的主。更重要的是,因為她的無名,所以這個人可以是你、是我,是主貼心的人,是讓主在你我心中站高位掌王權的人。這位婦女抓住機會,她「趁著」主坐席,就把握機會,高舉主作王榮耀主。你和我選擇扮演哪一個角色?

有一首詩歌《機遇》,歌詞:「像天空繁星忽現忽隱,像水面浮萍飄流不停,人生的機遇稍縱即逝,切莫等待,切莫遲延,切莫因循。」我們不要寄望於「明天、可能...、 再來的以後」,而要把握當下,每一天悔改,每一天信靠、更新,每一天改變自己,奉獻成作主所用的器具。

看似沒有結局的聖經故事,在後來有結局嗎?似乎是有的,猶大的結局、門徒承接了福音大使命的行動,已經在聖經中寫下續集,但還有無完成的故事,在我們身上,你和我是故事的主角,耶穌已經為你我的罪付出代價,被釘死,並從死裡復活,你和我的劇情也在繼續成為故事,讓耶穌、天使和眾聖徒觀賞。你和我選擇這個故事中,扮演哪一個角色?我們不需要靠自己過著光明與黑暗交織的生活,不要過著週日基督徒的生活,不要作罪的奴僕,而是願意抓住機會擺上自己,為主所用。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6 |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