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服事/林文良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13:12-17

一年一度的定期信徒會員和會,所有肢體聚集為著主後2022年度的事工與決算來接納,同時為著主後2023年度的事工與預算來接納,展開新一年度的聖工。過來這周六除夕夜全家團圓感恩禮拜,全家唱聖詩402首 懇求主祢引導我腳步,決志將未來腳步交託主恩手的帶領,差遣我們踏入新的境界。

在2023年裡,牧者對所有肢體的勉勵是"彼此服事"這四個字。事實上,"彼此服事"若憑你我個人是無法做好的,而是憑效法主耶穌的樣式去做的。耶穌教導我們"彼此服事"乃在於祂的新命令"彼此相愛",因為【台】「耶穌祂曾疼咱,咱亦著按呢相疼。」【華】「耶穌祂怎樣愛我們,我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約十三:34)

請注意聽,主耶穌強調:【台】「"我"已經用模樣互"恁"......」【華】「"我"為"你們"立了榜樣......」(約十三:15)「我」是指天上的王、真神上帝,「你們」是指門徒、我們眾人。試問,王都是來受人服事的,怎有服事人的王呢?耶穌老早就說過:【台】「因為人子到,呣是欲差用人,是欲互人差用,閣獻伊的生命來贖回多多人。」【華】「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可十:45)

那麼,我們要效法耶穌服事人,進而彼此服事,又是什麼樣的服事呢?

一、彼此服事是謙卑屈低的服事:
門徒們聽到耶穌將離世,就彼此爭論到底哪一個人算為大、算為首,繼續領導這個團體(路廿二:24)。全知的耶穌當然知道他們在爭論什麼便以行動教導他們,親自跪在門徒面前為一個個洗腳,這種卑微的服事是服事的最高表現。東方人的習俗喜歡聚在一起吃飯是一種友誼親情的的象徵。傳統猶太人外出參加宴席之前通常會先洗澡潔身,因穿sandal到了宴席處,雙腳已沾染了塵土,主人會準備僕役為客人洗腳。但在逾越節宴席上,耶穌竟然親自為門徒洗腳。

耶穌說:【台】「恁稱呼我先生啊,主啊......我做主,做先生,尚且給恁洗腳,恁亦著相共洗腳。」【華】「你們尊我為師,為主......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約十三:13-14)的確,當你的地位低微時,你對人謙沖沒什麼了不起,但當你位份高受人抬舉稱讚時仍然謙沖,才是偉大罕見的。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雙方軍隊忙著準備戰鬥。有一天,一位下士班長令部下搬粗重的木材,自己卻擺派頭而不願動手幫忙。當下有一位穿著便服的人看到這情況,忍不住地問:「你為甚麼不幫忙他們呢?」他回答說:「我是下士班長啊!」這個路人聽了,一面道歉,一面脫下上衣,跟著士兵搬木材,搬完後便對下士說:「若兵源不足有需要時,請隨時傳喚總司令,我很樂意幫忙的。」說完穿好衣服就離開,原來他正是喬治華盛頓總司令。

去年底的一次禱告會,我帶領禱告會參加者位所有長執祈禱。感謝上帝給我們教會很棒的長執,因著他們委身謙卑服事帶給所有信徒美好的模範。所有長執看重他們的職責,看教會的事奉為要緊,謙卑地服事眾信徒。另一方面,感謝上帝給我們教會很棒的區長與小組長去服事小組與小組員,因著他們的獻心事奉,小組得以得人與外展,小組員的生命得以不斷成長。

二、彼此服事是大愛無私的服事:
耶穌不但跪下洗門徒的腳,擦拭他們的腳,並教導他們要彼此相愛。耶穌洗門徒的腳若不是出於愛心,那樣的動作可說是毫無意義。正如約十三章一開頭所說的:【台】「耶穌已經疼佇世間屬伊的人,到尾亦疼in。 」【華】「耶穌一向愛世上屬於祂自己的人,祂始終如一地愛他們。」(約十三:1)

每主日我們熱切歡迎初次來賓,加入在這個不分高低位階或沒有男尊女卑的信仰大家庭,單純唯有以耶穌基督為主、為首這愛的群體,只有服事主,只有彼此服事,人們才渴慕加入。以前我曾聽說在日本有些教會信徒來做禮拜,是必須脫鞋進去的,應該是榻榻米那種教會,門口常有安排專門為人排鞋子的服事者,必須彎身屈膝吃力地服事,排鞋子又是不怎麼光彩的事,鞋子的味道也是不好受,要知道排鞋子那些服事者正是當社長、主管、高級官員的人,他們若不先虛己(看無自己)又怎能謙卑服事他人呢?他們知道耶穌叫他們像祂為人洗腳一樣照樣行,因此他們就聽從並效法耶穌跟著行。

耶穌洗猶大的腳證明祂的大愛,耶穌明知踢祂腳的叛徒即將出賣祂嚴重傷害祂,仍愛他到底。耶穌給猶大坐最靠近祂尊貴的位置,要給猶大最後的機會反悔。然而猶大卻讓撒但進了他的心,寧可把自己賣給撒但,不肯悔改,最終發生悲慘的結局他出去上吊身亡。出賣者猶大擁有猶太歷史中最尊貴的名字,卻遺臭萬年。耶穌洗腳虛己服事猶大為要挽回他,耶穌連猶大都為他洗腳,有什麼我們不能的啊,耶穌要我們效法祂彼此洗腳彼此服事去改正肢體間的過失。

洗腳服事這種彼此的服事是這世代的教會所缺乏與失落的信仰行動。切記:彼此相愛的心比其他事工更要緊,眾肢體彼此相愛乃彰顯同屬於以耶穌基督為元首的一個身體。教會真正復興之道:「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腓二:3)。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7 |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