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奉差遣/林文良牧師

經文:以賽亞書6:1-8
本主日是2022年頭一個主日,開始新一年度守本份做禮拜,服事主不間斷。本主日舉行關懷小組出發主日,與各單位首長與牧區同工就任授職禮,對所有服事神的人來說,這是很神聖的時刻。要服事神的工,一定要有神的同在
,所做的工才會被神祝福,帶出祝福眾人的果效。那麼,所有領袖同工在上帝面前的誓約出發,是極其要緊的!聖誕節平安夜當晚,全教會共120人出去分在不同的6個點報佳音,這是上帝感動我們2022年團隊傳福音最好的開始。

神對凡奉差遣做主工的人所要求的是忠心,神的事工之所以不順利完成,絕不是神的問題,神沒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可能是奉差遣的人不忠心,可能是服事的人自稱是被神差遣的,其實不是。我們都知道現在考神學院越來越難考,這意味以後當牧師的人越來越難當。牧者當然鼓勵年輕人獻身,但忠心又有使命感的人在哪裡呢?以賽亞聽到主說:「我可以差遣誰?誰肯替我們傳話呢?」 我回答說:「我去!請差遣我!」(賽六:8)

2021/12/28刊載一篇文章報導國內有20所大學院校因註冊率不佳,恐隨時成為「淹水滅頂」的名單,有好幾所大學連三年註冊率在4-6成之間。其中特別提到今年有20所學校註冊率介於6到7成,被認為隨時會「滅頂」,竟然包括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台神)、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華神),看了我會心一笑,我們都知道神學院的存在不在於註冊率高低。

2021年商業界有一個震撼是亞馬遜公司做了快卅年的創辦人與CEO貝佐斯(Jeff Bezos)卸任交棒給賈西(Andy Jassy) 。結果貝佐斯丟下一句更震撼的話說:「這種事業很難做超過卅年的。」天下哪有這種CEO從公司賺飽了錢,離去時卻丟下這樣看衰的話。我們的主耶穌離世前交代我們傳福音的工作是做到世界的末了,也就是主的日子臨到時。牧者禱告及宣告我們重新教會2022年是傳福音的一年,無論每一位小組員、每一位信徒、全教會都為著福音動起來成為「一間傳福音的教會」,讓渴慕福音的人、內心需要平安的人、想追求更認識耶穌的人,進到教會領受救恩。

一、人(以賽亞)看見上帝的榮耀(賽六:1-3):
為什麼以賽亞有這樣的看見呢?原來猶大國在好王烏西雅領政期間,整個國家都服膺並長久習慣他的領導,倚重他,人民崇拜他,以致最終他因代替神而心高氣傲。烏西雅王過世後,國家因沒有王就好像沒有神一樣,陷入嚴重危機,但危機也是轉機。

當代先知以賽亞的眼光看到的不是世上的王,而是天上的王,他仰臉看見主至高的掌權者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統管萬有,掌理世間。以賽亞看見在主的寶座前有天上的活物撒拉弗天使在侍候,那是與神同在至聖潔、污穢不能靠近之處。撒拉弗有六個翅膀,兩個翅膀遮臉,表示謙卑,兩個翅膀遮腳,表示純潔,兩個翅膀飛翔,表示敬拜和讚美。天使彼此呼喊著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3節)

每一位委身的領袖,在奉差遣服事眾人以前,務必致意執行每日會主QT
,每一天經歷面見主,聆聽及明白祂的旨意去行事。除了每日會主QT以外,領袖也必須分別出更多的時間特別為自己職責的事工、自己在服事上所遇到的瓶頸、以及自己所牧養服事的對象,來到主面前禱告交託。每一位委身的領袖更當參加教會領袖培育系統的裝備課程,生命被主更新轉化以成為門徒跟隨主。

二、人因此認識自己,得主潔淨,奉主差遣(賽六:5-8):
人往往來到上帝面前看見祂聖潔的榮光,才知道自己的不潔淨及不配。當耶和華從荊棘的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站在神面前要接近時,神說:「不要靠近這裏。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出三:5)那時摩西才知道自己多麼地敗壞不潔淨。摩西遇見耶和華上帝,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有主與他同在,進而奉差遣事奉神。

還沒認識耶穌前的保羅,是個精通律法師,目中無人,鄙視跟隨基督的人
,但在認識主基督之後,看見自己一無是處,只靠自己行事,不只是個罪人,而且是罪人中的罪魁,是因耶穌基督的救贖而蒙了憐憫(提前一:15-16)。保羅遇見主耶穌,認識主耶穌是誰,並且回應耶穌可以為主做什麼。我們從整本使徒行傳,可以知道使徒彼得、使徒保羅位著主的福音所做的果效。

以賽亞看見了耶和華上帝,知道並承認自己的不潔,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 耶和華的靈用火紅的炭火潔淨了以賽亞的口,然後他聽見上帝的呼召聲,並且順服回應上帝。

在今日的授職禮中,我們即將在上帝及會眾面前領授職份的人,首先來到上帝面前朝見祂的榮美,體會到你自己的不足與軟弱,你深受聖靈的感動,聽見上帝對你的呼召差遣,你願意用你的全人靈魂體的委身,去應答上帝的呼召與差遣。

最後,牧師邀請所有會眾一起用啟應的方式來應答上帝的呼召(賽六:8)--
【牧師】主說:「我可以差遣誰?誰肯替我們傳話呢?」
【會眾】我回答說:「我去!請差遣我!」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02 |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