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牧師的小故事/莊嘉信牧師

經文:馬太福音5:10-12

今日是聖經學院奉獻主日,很高興代表聖經學院前來向大家請安!聖經學院是1952年9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加拿大長老教會、美北長老教會合作創立「私立台北聖經學院」。1979年5月更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今天聖經學院是朝基督徒全人教育、信徒訓練、牧者進修、長執訓練、銀髮族服務、退休牧者關懷等事工全方位發展,並將整體環境規劃發展成靈修避靜場所。
我們北部台灣最早的福音開拓者馬偕博士(漢名偕叡理)正是從加拿大來到台灣的宣教師。是一八四四年3月22日出世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鎮的佐拉(Zorra)村。


一八六六年偕叡理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諾士神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進修深造。三年後向加拿大海外宣道會申請到清國傳道。當他搭船離開碼頭,想到自己獨自一人離開了溫暖的家鄉,熟悉的祖國,千里迢迢要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傳道,他的內心感到非常的孤單,從今以後,他必須單獨地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和全新的事工。這樣嚴厲的挑戰讓他感到十分驚惶害怕,然而,上帝的話語安定他的心,他背誦著詩篇:「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詩篇四十六篇1節)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一百廿一篇1-2節)這種無論在任何景況中都確信上帝必與他同在的信心,成就他堅定的信仰,也是他一生服事的原動力。

馬偕博士立志效法使徒保羅的傳道精神,不要在別人已經建立好的根基上傳福音,他立志要去尚未有人傳福音的地方去開拓。
馬偕博士在淡水展開艱難的宣教工作。首先,他必須打破語言的障礙,學會台灣話來向當地人傳福音。

*堅持的信仰與信心:
偕牧師把聖經中的十誡貼在他的門外。立刻被人塗上污泥並撕掉,貼第二張也同樣被撕掉,貼了第三張之後就不再被撕了。
嚴清華,他是偕牧師在台灣宣教所得的第一顆果子,也是第一個學生,嚴清華成為偕牧師最有力的助手。
偕牧師的日記:一八七三年2月9日,經過十一個月在淡水努力的結果,有五個人願意公開領受洗禮。堅定的公開告白他們的信仰。
偕牧師說:「有苦就有甘,有冷就有熱,有敵人就有朋友,這是真的,世間就是這樣。」

*偕牧師的婚姻與福音:
五股坑有一位寡婦陳塔嫂,是一位熱心虔誠的女信徒,為人非常細心,她特別關懷偕牧師的生活,願意將她心愛的孫女許配給偕牧師。
偕牧師同意娶陳塔嫂的孫女為妻,為她洗禮並為她取名為「聰明」。婚禮在淡水英國領事館,由英國領事証婚,完成結婚手續。
張聰明牧師娘成為北部教會本地籍的女宣教師。她熟悉本地語言、風俗與習慣,因此更能將聖經的教訓明白地向聽眾表達出來。
偕牧師夫婦的蜜月旅行,可以說是純粹的傳道旅行。牧師娘張聰明為偕牧師生了二女一男,一生都是偕牧師最好的賢內助。

*接納異己,分享認識:
當時,很多人來找偕牧師都是抱著『踢館』的心態,提出各種問題來刁難他,然而,偕牧師對每一個提問人的宗教觀都不排斥,他強調有接觸才有認識,有認識才能接納、認同。有時,偕牧師白天在外醫療佈道,晚上就睡在寺廟裡,因為他對教、儒教、道教以及民間宗教都有深入的研究,隨時都可以和和尚、儒學者或道士談論他們的宗教,以及和基督教做比較,對他們傳福音,將上帝奧妙的真理向他們開啟,由於他尊重別人,大部份人對他所說的還能接受。

*偕牧師的福音工作
偕牧師初次來到噶瑪蘭平原(宜蘭地區)平埔族的部落傳福音時,平埔族人對他懷有很大的敵意,甚至不容許偕牧師等人在那裏過夜。有一次,平埔部落中某一村莊的酋長女兒害了熱病,發高燒,偕牧師把酋長女兒的病醫好了,酋長非常感謝,並且提議:願意將他自己的家當作教會來使用。不久,那位酋長把自己和家族的姓都改成「偕」,其他的人也有自己的姓改成「偕」的,以紀念偕牧師。
羅馬書一章16節:因為我無掠福音做見誚,因為是上帝的權能欲救攏總信的人。

艋舺地區是由三大姓的領袖統治著,他們所說的話極有有權威,市民都必須服從。他們說:「艋舺有三大姓,就無耶穌教;有耶穌教,就無三大姓。」他們叫許多乞丐、流氓來教會搗亂,一再唆使百姓將偕牧師在艋舺所建造的禮拜堂破壞、拆毀,想用暴力逼迫偕牧師等人離開,也一再逼迫官方出面將偕牧師等人強迫驅逐,但是,偕牧師仍然不肯放棄,他拿出聖經和拔牙齒的鉗子出來,告訴官方,他決不離開此地,因為他在這裡只是替人拔掉無用的牙齒和傳福音而已。由於偕牧師意志堅強,一定要在艋舺設立教會,於是小小的禮拜堂就在士兵的保護、維持秩序中落成並啟用。可是艋舺三大姓,仍然反對偕牧師的宣教工作。前來聽道信教的市民,都被他們歧視而宣佈絕交。

艋舺教會數次被拆毀,但每次重建之後反而比以前更高更大。獻堂時,有八人受洗。偕牧師對艋舺人說:「本來的禮拜堂,是以土角建造的小房子,現在是以石頭建築的,較以前的大,並有塔比你們的廟宇更高,你們若再拆毀,我就用鐵來建築。」艋舺市民看見這麼高的塔都說:這是艋舺市的風水塔,因為能給艋舺帶來好風水。恰巧那年有三個艋舺人考中了秀才,所以他們又稱禮拜堂的尖塔是「三哲香塔」。這些原本敵對教會的人,後來有一些信了基督教,也有一些成為教會的朋友。

*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
偕牧師在台灣宣教期間,碰到兩次很大的戰爭,就是一八八四年的中法戰爭,和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戰爭時,法軍砲轟淡水,攻佔基隆,台北市民嘩然
,引起暴動。他們誣陷教會信徒通洋叛國,不少教堂因此被破壞拆毀,信徒被殺被搶
。事後劉銘傳巡撫向教會道歉並賠償,偕牧師用這筆賠償金重建了艋舺、新店、大龍峒(大稻埕)、錫口(松山)、雞龍(基隆)、和尚州(蘆洲)、八里坌等七間教會,前四間築有尖塔,上面繪圖焚燒中的荊棘,意為「焚而不燬」,這是長老教會百多年來在台灣的信仰精神,教會就是這樣在患難中,靠著從上帝而來的信心逐步成長。
中日甲午戰爭暴發時,偕牧師全家正在加拿大休假,他立刻帶領全家回台,看到北部教會有二十多間被日軍佔用,信徒有七百卅五名下落不明,他就去拜訪日本總督,直言陳述教會受害的情形,大膽的要求日本政府來處理。日本總督乃木對於偕牧師早就略有所聞,很仔細地聆聽他的請求之後,很誠懇地向偕牧師握手致歉說:「見義人受苦乃志士所不忍睹。」他馬上出証明書准許偕牧師自由通行傳道,並下令保護教會。幾天後乃木總督親自到淡水拜訪偕牧師。

偕牧師的日記說:「日本人的到來我們並不懼怕,萬王之王的上帝比任何統治者或天皇更偉大。祂終會統治世界,我們不應過份擔憂,也不用急於安排。----我們為什麼要怕呢?我們可以放心說「到如今上帝都在助我」。

現 在教會已成為台灣北部人民道德及精神的一種有力的要素。」是的,「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我們呢?」(羅馬書八章31節)雖然在台灣傳福音的過程當中,偕牧師遇到許多艱難的阻擋,然而,憑著對上帝堅定的信心和依靠,他凡事都得勝有餘,將阻力化為助力,「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成為教會的象徵。

*偕牧師的最後:
因講道太多,傷到喉嚨。因喉癌而聲音沙啞,最後喉嚨開始腐爛,無法吞食,於一九O一年6月4日病逝於淡水寓所。享年五十八歲。家人及教會遵照他的遺囑將他遺體安葬在淡江中學後面的私人墓園,是屬於台灣人的墓園,不是外國人的墓園。

偕牧師以他的一生來証明他確實是一位「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真理鬥士,他的生命雖然不長,卻活出屬天美好且榮耀的價值。他說:「我要在此立下教會的基石,願主祢今天幫助我。我再一次與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我所選擇的地方,被祢差用,願上帝幫助我。」抱著這種「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的決心,偕牧師長眠在他所摯愛的台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63 |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