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教會/林文良牧師

經文:創世記1:28/詩篇127:1-5/申命記6:4-9

上週二新春稱謝禮拜當日我領受了新春福袋上帝話語在今年度的應許:【台】「你佇少的已經盡忠,我欲設立你來管多的;通入你的主人的快樂。」【華】「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廿五:23)這是一段主耶穌跟祂的門徒之間的對話,教導在末後世代的日子裡,忠心的僕人與不忠心的僕人的差別。2019年我願憑著這句應許去支取上帝所要給我的恩典,在小事上忠心,以致於在大事上忠心,領受主賞賜。

國與家是相互依靠的關係,家庭應當是我們國家居先事務之一,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越文明的國家,對家庭越注重。我們看當前西方世界及台灣社會,所面對的主要社會的問題,好比離婚、少年犯罪、虐待兒童、傷害配偶、冷落長者......等,這些與家庭生活破裂有密切的關係。

台灣今日的成就,追究其因在於〝求變〞,不致於讓時態潮流淘汰我們,然而求變在某些事情上是行不通的。我們就以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的文化為例,明顯可見到一個共同的模式:當這些文化達到巔峰的時候,家庭就很強盛,然而當這些國家更加進步的時候,家庭的價值卻變得不為人珍惜。換句話說,當他們變得很強盛的時候,卻變成極端個人主義,導致傳統的家庭價值卻逐漸變質,最後導致整個社會瓦解崩塌。這是歷史的教訓,前車之鑑,凡輕忽者注定重蹈覆轍。

時下社會迫切需要基督教會發出警告的訊息與傳遞積極的信息:家庭的重要性,它是無法以其他事物予以取代的。我們教會也以家庭為取向,讓我們以教導聖經所啟示有關家庭之目的與重要性的教訓來開始。

一、家庭主要的目的是「在愛的環境中養育子女」:
有人曾針對美國的高中、大學校園做過統計,運動健將和啦啦隊員是最容易結婚的兩群人,因為他們同樣都是活得光鮮亮麗,但統計結果他們也是最容易離婚的人,因為往往在婚後沒有了舞台,失去了掌聲。事實上,一男一女的結合並不只是為了自己或為了對方的需要存在。

創一:28講到上帝創造了家庭生活,包括生養繁殖(【台】生湠多多),這是亞伯拉罕的祝福。有些社會人士有不同的見解,認為生養兒女是一件苦差事,孩子是介入者(麻煩者),並不真地帶來喜樂。媒體常發出這樣的訊息:「去吧,就按照你們自己的意思去生活,去擁有一切。不要讓孩子阻擋了你們的自由!」各位,這絕對不是聖經的觀點,家庭的教會乃願意去抵擋像上述那種思想潮流。

詩一廿七:3~5說:【台】「看啊,子兒是耶和華所賞賜的產業;懷孕的胎是伊所互伊的報賞。年的時所生的子,親像勇士手中的箭。伊的箭袋充滿的人有福氣;佇城門口及對敵講話,的確不致見誚。」【華】「兒女是上主所賞賜;子孫是他賜給我們的福份。人在年輕時所生的兒子, 就像戰士手中的箭。箭袋裝滿這種箭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在城門口跟仇敵爭辯不致失敗。 」請注意,聖經宣稱擁有子女士美事,事實上,它是祝福,不是介入或麻煩。

基督徒父母的職責是在家中建立出〝愛與接納〞的環境氣氛。除此之外,孩子們則別無所求。例如:在你的家中有沒有〝愛與接納〞,你的孩子感到被愛與被需要嗎?願各位依靠上帝的幫助,得以開創更多愛與接納的環境。畢竟,那是上帝將孩子賞賜給我們的理由,因此請以上帝的愛來愛他們。

二、家庭的第二個目的是「教導子女基督徒的價值觀」:
請各位讀申六:4~9:【台】「以色列啊,你著聽!耶和華──咱的上帝是獨一的耶和華。你著盡心、盡性、盡力疼耶和華──你的上帝。 我今仔日所命令你諸個話著記佇你的心,也著用這勤勤教示你的子兒。無論你坐佇厝內,行佇路裡,睏抑是起來,攏著講論。也著縛佇你的手做記號,戴佇你二蕊目睭的中央做紀念;閣著寫佇你的厝的門豎,以及你的門。」【華】「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 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 今天我向你們頒佈的誡命,你們要放在心裏, 殷勤教導你們的兒女。無論在家或出外,休息或工作,都要不斷地溫習這誡命。 你們要把這誡命繫在手上,戴在額上, 寫在家裏的門框和大門上。 」這段經文是耶和華上帝給以色列民有關〝聽〞最大的誡命去遵行,要運用每一個機會教導子女聖經真理,讓他們熟悉聖經,使上帝的話語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

教導子女道德的價值觀,並不是教會最後的責任。教會之存在乃是著幫助教導他們透過主日學、青少年小組、成人主日學或聖經學校或查經班,或其他兒童相關傳道事工來學習基督徒的價值觀。上述這些事工只不過是補強孩子們在家中所應學習的一切。也因此,教導子女有關永恆的價值乃取取決於父母與家庭。

身為牧者,很喜愛看到全家坐在一起做禮拜那樣的場景。一部老片子《心田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敘述年輕寡婦艾娜為保護家園奮鬥感人的劇情,最後的一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故事背景發生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艾娜在警長老公意外喪生後,發現自己身無分文,還得設法維持一家大小的生計,幸好有流浪漢摩西協助,幫她種棉花、重整家園。渡過重重難關之後,最後艾娜的庭和所有其他的家庭,一起坐在禮拜堂做禮拜,領受聖餐,極為感人!

我看見有些教會在禮拜六開闢「青崇」(青年禮拜),硬把年輕人從教會整體拜中拉出來做自己的禮拜,那不是很健康的觀念。年輕人永遠沒有機會跟家人坐在一起做禮拜,年輕人沒有機會用台語敬拜上帝自然喪失學習聽講台語的機會,久而久之,台語就在這世代瀕臨消失。

父親是「家庭祭司」,上帝賦予父親在家庭中活出基督徒的責任、建立家庭的祭壇、念讀聖經給全家聽、帶領全家全家大小一起禱告,以及參與在子女的基督教教育中。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的最佳學習階段是在五歲之前,因此,若可能的話,母親在這段學齡前應盡量待在家中,目的是為著孩子開創一個愛的、溫馨的、安全的及有秩序的環境。基督徒的價值觀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最被學好的。母親的角色太重要了----「媽在,兄弟姊妹是一家;媽不在,兄弟姊妹是親戚。」我覺得這一句話很有意思!

我看見一位基督徒單親媽媽的遭遇很不忍心,這個母親長時間為她自己唯一的一個女兒傷透了心。這位母親為了年輕的女兒時常在外不回家,在外交友使壞,以及因為前述事件被司法管束而終日擔心流淚,常常要牧師為她禱告,我當然為她禱告了,信徒兄姐也常常鼓勵她。這位母親的母親是個未信者,因擔心自己的女兒患憂鬱症,所以好幾次從外地來到教會陪伴自己的女兒。沒想到,後來這位單親媽媽的女兒竟然跟人同居而懷孕了,孩子最後雖平安生了下來,卻成為沒有父親的孩子。女兒不但沒有痛改前非讓媽媽安心,反而增加了媽媽的重擔,還要撥忙分身去照顧生下來的孫子,以及分憂孫子將來長大後的包袱。這位基督徒單親媽媽的實例,可作為我們所有家庭教育的前車之鑑。
我們的教會,也是家庭的教會,每一位絕不可推卸父母親的角色與職責--父親是「家庭祭司」,母親是「孩子學齡前家教啟蒙者」。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86 |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