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合一/吳京璟同學

經文:約翰福音17:20-23

「合一」在基督信仰中是一個核心且重要的主題。但我們真的知道合一是什麼嗎?為什麼要合一?要跟什麼合一?要如何合一?以下整理幾個重點來作分享。

【個人與神的合一】
第一部分,要先從我們自己個人開始說起。在基督信仰中,「個人與神的合一」是所有合一的基礎。上帝按照祂自己的形像創造人類,這表示人是很尊貴且有價值的,也代表人與上帝之間有一種深刻的關聯,所以我們應該時常與上帝保持親密的關係。基督徒應該都會知道用禱告、讀經、靈修,這三項基礎的操練來維持與加深跟上帝的關係。但實際上要完全做到還是挺困難的,因為在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會有軟弱、懶散,或是求上帝未得到回應而產生失望,此時就會漸漸離開屬靈的操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鼓勵要持續堅持與努力下去,與上帝建立關係就好像在爬梯子一樣,就算往上爬三格後不小心掉下來兩格,或是爬上一格後想停留一下,這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都還是在前進的路上,是與上帝更加靠近了一點。

接下來,我們要知道在基督裡面我們是新造的人,舊的事情已經過去,一切都變成新的了。通過悔改和信仰能夠與基督產生連結,成為上帝的兒女,如此一來我們就應該在屬靈上更新,也要在生活中體現出基督的品格。

別擔心是自己一個人在努力,因為有聖靈住在我們的心中,帶領我們走在上帝的旨意中。聖靈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聖經,在生活中提供引導和力量,隨時提醒我們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是上帝不喜悅的。通過聖靈的工作,我們可以不斷地與上帝親近,體驗到上帝的同在。

「個人與神的合一」有三個重點,第一點是「建立與上帝的基礎」,第二點是「基督裡的新生命」,第三點是「聖靈的工作」。

【群體間的合一】
第二部分是「群體間的合一」。首先要強調的是教會是基督身體,我們在教會中彼此連結,共同服事上帝。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12-17中描述了教會如同身體,各個部份雖然不同,但是都需要彼此合作才能發揮整體的功能。

哥林多前書12:12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接著是26-27節:「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從經文當中其實就很清楚知道,我們身為教會的肢體將會一起得榮耀、一起快樂,也一起受苦、一起悲傷,這也代表上帝要求我們在愛中彼此接納和扶持,才能共同完成祂的使命。

愛是群體間合一的基礎。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13:34-35這樣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麼愛你們,你們也要怎麼相愛還有一點,群體間的合一也體現在教會的團結與合作上。使徒行傳中說到初代教會的情景,眾人都遵守使徒的教訓,所有的信徒都一起生活,所有的東西都公家使用,還將房產賣掉分給有需要的人,每一天都一起在聖殿聚會禱告,一起擘餅歡喜吃飯。雖然現今我們不會做到完全相同,但是這樣的團結與合作確實能夠增加教會的凝聚力,也是向外面的世界展現基督信仰的力量和魅力。我們在教會的詩班,或舉辦各種活動的時候,所展現出團結的力量與合作的精神,都是體會和學習群體合一的好經驗。

「群體間的合一」的三個重點,第一點是「教會是身體、我們是肢體」,第二點是「愛的實際體現」,第三點是「團結與合作」。

【世代間的合一】
第三部分,「世代間的合一」這是現代社會與教會都遭遇到的問題,尤其我們長老教會更是要面對的挑戰。只要我們願意好好的來思考,還是有解決世代衝突、達成和解合一的機會。

首先,我們要知道世代間的合一涉及信仰的傳承與不同時代的學習。在舊約申命記當中就特別強調信仰傳承的重要性,父母要將上帝的誡命教導給子女,使他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長輩的智慧和經驗是年輕人的重要資源,反之年輕人的活力和新思維同樣也可為長輩及教會注入新的生機。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主動接觸新的事物,所有的人都可以是老師。通過世代間的學習和交流,基督信仰將能夠持續和發展下去。

另外,世代間的合一還需要尊重與體諒。保羅在提摩太前書第4章12節中鼓勵提摩太不要讓人小看他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清潔上做信徒的榜樣。同樣的,長輩也應該尊重年輕人的想法和創意,給他們機會和空間來發揮才能。請雙方的人都盡量拒絕原本的刻板印象,也不應該隨便對他人貼上標籤。尊重與體諒能夠使教會保持和諧和統一,避免因為代溝而產生的分裂。

不同世代的信徒在教會中應該要經常換位思考及互助互補才對。長輩別老是認為一代不如一代的,年輕人也別覺得長輩總是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阿搭馬孔固力。其實,長輩的經驗和智慧可以為教會的決策提供指導,而年輕人的熱情和創意可以推動教會的活動和事工。通過換位思考及互助互補,不同世代的信徒將能夠一起完成神的使命,展現教會的合一和力量。

「世代間的合一」的三個重點,第一點是「傳承與學習」,第二點是「尊重與體諒」,第三點是「換位思考及互助互補」。

【與未信者間的合一】
第四部份,「與未信者間的合一」。這件事情就是在說耶穌賜下大使命的呼召,這個呼召使得我們基督徒與未信者之間的合一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剛受洗完沒多久的人,或是親身經歷過上帝的救贖的恩典,又或是看到異象及神蹟的人,這群人常常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精兵。但精兵也需要經過訓練與學習,若不是用愛心與真理為基礎,也沒有先跟未信者建立好的關係,就這樣直接向他們傳福音很容易造成失敗。雖然失敗沒有關係,因為可以當作是在灑福音的種子,這個種子何時要發芽是上帝的旨意,但是若一直沒辦法看到效果,我們難免會有點沮喪挫折。所以,我們應該可以有一種好的傳福音方式,不但能夠建立關係、降低防備心,也能堅固自己信仰的生命、操練屬靈的能力。這個方法就是服事與見證。

基督徒通過服事與見證是比較容易來與未信者達成合一。我們基督徒的生活、行為和表現非常的重要,身邊還未信的親人朋友都會睜大眼睛來看。有愛心的行動、無私的奉獻和真誠的關懷,這樣才能吸引他們來認識耶穌基督。

去年五月立法院發生的「青鳥行動」事件,台北濟南教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據點,不論是要躲避風雨、補給物資、分配義工、身心靈需要休息的人,都會來到這個地方,教會這樣無條件的付出與幫助正是實踐出耶穌基督的榜樣。另外,有牧師說:「當人民受苦時,教會就會站出來」,這句話激勵現場非常多的民眾。現場十萬人大部分都是未信者,因為台灣的基督徒比例大概5%左右,但在這個事件當中,基督信仰是安慰且美好的見證。相信這群未信者中一定有人願意開始認識耶穌基督。 

再來,若要與未信者合一的話,必須非常注意「包容與尊重」。每個人的出生背景、成長環境、教育程度、人生經歷、宗教信仰都不一樣,100個人就有100種價值觀。因為基督徒有聖經的話可以依靠、有耶穌的品格與榜樣可以學習,所以在彼此的互動交流中可以獲得共鳴。但在與未信者的交往當中,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文化和背景,包容他們的觀點和信仰,通過對話找到共同點,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耶穌說:「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保羅說:「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說真的,傳福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是一次的考試成績,傳福音是我們基督徒一輩子的目標與方向。

「與未信者間的合一」的三個重點,第一點是「大使命的呼召」,第二點是「服事與見證」,第三點是「包容與尊重」。

結論來說,合一是基督信仰的核心,體現在「個人與神的關係」、「教會內的互動」、「世代間的連結」,以及「基督徒與未信者之間的交流」。通過這些方面來尋求合一,我們基督徒能夠深化自己的信仰,也能夠推動教會的發展和傳福音。合一不只是一種目標,更加是一種連續的實際行動,要求我們基督徒用愛和真理為基礎,努力與上帝、與人和平相處,共同完成上帝的旨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5 | 列印